• 抖音
  • 微博
  • 微信
索引号 主题分类 税务要闻
发文机关 综合国家税务总局湖北省各市(州)税务局稿件 成文日期
标题 穿越千年,探税史之秘
——打卡博物馆文物背后的税收故事
发文字号 发布时间 2024-05-17
关键词 废止时间

穿越千年,探税史之秘
——打卡博物馆文物背后的税收故事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国家税务总局湖北省税务局邀请您一起打卡湖北各地的博物馆,探索那些璀璨文物背后的税收故事。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税收制度的演化史。

湖北省博物馆·云梦睡虎地秦简

1715934848472017132.jpg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12月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共计1155枚,4万余字,内文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属“镇馆之宝”,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秦代竹简,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和“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

作为秦代法治体系的一部分,赋税制度是云梦秦简记载内容的重要部分。《秦律十八种》中记载,“入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稾二石。”大意是缴纳赋税按照田地的数量,不论耕种与否,每顷都要上缴喂牲畜的草三石、谷类植物的茎秆两石。据秦简记载,秦代赋税以田租、刍、稾等土地税为主,此外还有人头税(口赋、算赋、户赋)、献费、关市税、商品税等。赋税制度仅仅是秦律的一个缩影,从中却足见秦代法律体系的细密性、完备性与先进性,这对于秦的大一统起到了关键作用。

十堰市房县博物馆·兮甲盘

1715934877970013672.jpg

兮甲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制作者尹吉甫名兮甲(金文)而得名,目前该文物复制品收藏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博物馆。“兮甲盘”高11.7厘米、直径47厘米,内底铸铭文133字,其中“王令甲征治成周四方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人,毋敢不出其帛、其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大意为周宣王命令尹吉甫到成周(今洛阳)征收和治理四方贡赋。至于南淮夷、淮夷原向周王朝交纳田亩贡赋的农人,不得欠缴其贡帛和粮赋,其商贸交易必须按次序就市。若胆敢不执行周王命令,则予以刑罚、镤杀或征伐。“兮甲盘”铭文反映了古代税收的严格性和对四方贡品的管理。

大冶市博物馆·战国环形青铜权

3.png

 环形青铜权,战国时期青铜器,是目前已知数量最多(13个环)的一套环形青铜权,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湖北省黄石大冶市博物馆。环形青铜权仅出土于楚墓之中,数量越多,称量越精准。作为一种小型衡器,其功能设计主要用于秤量铜贝、“爰”金等楚国货币。战国时期,包括楚国在内的各诸侯国为变法图强,纷纷开始征收山泽税、宅院税、牲畜税、农具税、蚕桑税等杂税,对私营工商业者征收关市税。结合历史背景,从战国环形青铜权的出土不难推断出,当时楚国地区经济贸易往来已十分繁荣,出现较为精准的器具来称量作为应收税款的“爰”金,确保了税赋征收金额的精确公平。

荆州博物馆·张家山汉简《算数书》

4.png

 

《算数书》,汉朝时期竹简,1984年初出土于湖北荆州张家山247号墓,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荆州市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数学专著,被考古学界认定比《九章算术》成书至少早200年,是第一次通过考古发掘获得的内容最完备的数学专著。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空白。《算数书》共有竹简190枚,简文记录显示现存题名69个,完整算题92个,涉及物价、关税、合资、贷息、地租、亩制等内容,其中包括“狐出关”在内共7个题名内容与税收有关。《算数书》反映出如何准确计税、解决合理税负问题始终是政府关注的大事,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税收管理催生了应用数学的发展。

鄂州市博物馆·鄂君启金节

1715934950278041220.jpg

鄂君启金节,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发布给鄂君启的免税凭证,目前该文物原件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复制件馆藏于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鄂君启金节共计5件,分舟节和车节两种,其中舟节2件,车节3件,用时双方各持一半,合节验证无讹后才发生效力。启居鄂期间,从事大规模长途贸易,是享有特权的官商,船队与车队行商于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持此可以免税通关。鄂君启金节表面布满精湛的错金铭文,详细记载了商队免征数额以及使用范围,规定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路线、运载额、运输种类和纳税情况,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免税通行证。它的出土为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封邑、节符、税收等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证据,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随州博物馆·秦半两石范

1715934973028050059.jpg

秦半两石范,铸造我国最早统一货币——“半两钱”的模具,是促进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重要开端,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湖北省随州博物馆。半两石范长13.4厘米、宽5.2~6.5厘米、厚2.9~3.1厘米,呈不规则长方体。范石正面呈一字排列,分别雕刻三个“半两”钱范模型,阴刻反文“半两”儿字,直径3厘米,用于铸造统一标准和规格的“半两钱”货币。我国封建王朝的税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以谷、绢、麻等实物来缴纳的,如夏“贡”、周“彻”“粟米之征”“布帛之征”以及田赋等。秦王朝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后,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作为全国通行货币。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货币税逐渐开展萌芽,起初只限于用来缴纳各种次要的杂税,正税仍旧采用实物税,直至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将征收实物一律改为征收货币。范铸技术的提高,大大促进了赋税征收效率,加速了货币税的进程,推动了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恩施州博物馆·清同治年间花户执照

1715934997662087314.jpg

花户执照,清同治时期花户(官府册籍上的纳税户)缴纳田赋凭证,现藏于恩施州博物馆。花户执照质地为宣纸,呈竖式长方形,长约19.4厘米,宽约10厘米。木刻漆版印刷,油墨颜色为蓝色和黑色两种。版式为双线圭形图框,图框内上方印刷“花式执照”,图框外右侧是手工填写的执照编号,加盖正方形朱红色骑缝章,正文内容记录了巴东县向发畧同治九年十月缴纳了钱粮银伍分柒厘。清雍正时,将丁银额数摊入地亩,地丁合二为一,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田赋,田赋的主体是以银两为会计单位的地丁银,地丁开征前,由州县有关房科依据册籍编制当年的实征册,分征收区造纳户花名和征收数额,作为本年征收的依据。由于清代各省、县的地区差异,完纳田赋后花户收取的官方凭证,有“花户执照”“纳户执照”“花户粮票”“串票”“纳照”“照票”“纳票”等不同的称谓。湖北巴东县发现的清末花户执照,为研究清末的田赋情况提供了第一手实证资料。

赤壁中国青砖茶博物馆·厘金缴验单

1715935021372073326.jpg

厘金缴验单,清朝光绪时期文物,现收藏于湖北省赤壁市的中国青砖茶博物馆,为厘金上缴证明所用。缴验单记载: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三月初二,湖南厘金盐茶局铜坑湖卡对四挑茶油征收厘金九十六文。晚清政府内忧外患,为填补财政、筹措军饷,咸丰三年(1853年)首创厘金制度,对商品货物征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故名厘金,全国通行推广后后,税率不限于百分之一,有的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缴验单清楚表明了厘金征缴时间(光绪三十五年)、征缴机构(铜坑湖卡)、征缴对象(茶油)、征缴金额(96文)、征缴目的(助饷),反映了厘金征收的历史。

武汉税收博物馆·出门税银铤

9.png

出门税银铤,南宋时期文物,现收藏于武汉税收博物馆。出门税,顾名思义是商贩出城门交纳的税款,始于周朝,沿用到南宋。出门税税收银铤首端半圆,铤身两侧束腰,重25两(980克)。出门税作为南宋的重要税种,主要推行在南宋与金、蒙相邻的边界地区,有关税的意味。南宋时,白银开始广泛使用,出门税折银上缴,由官府融成银铤再上交国库。银铤在宋代演变为国家和地方征税的特种货币。税银除上缴朝廷、地方留存、商业支付外,还用于军需开支,体现白银流通职能的扩大。银铤存世极少,是研究宋代金融、税收和商业的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