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贯荆楚 文韵润古今
滚滚长江,一路奔涌向东,当它冲出四川盆地,劈开巍峨的巫山山脉,便进入了湖北境内。
有人说,长江特别“偏爱”湖北。其6300多公里长的干流,有1061公里横贯湖北,不仅流经里程最长,而且航道条件极佳,还“附赠”第一大支流汉江,从武汉汇入干流。它将蜿蜒曲折留给湖北,在这里弯出“九曲回肠”,形成“千里江山、楚天画卷”的景致;它将广袤沃土赠予湖北,在这里冲刷出物产丰饶的江汉平原;它也将厚重绵长的荆楚文化赋予湖北,使这里成为了长江文化的关枢之地。
长江之腰:
从“九曲回肠”到“九省通衢”
在长江流经的11个省份中,湖北不偏不倚,正是居中,被形象地称为“长江之腰”。
盛夏时节的西陵峡,艳阳高照,一片葱茏。登上观景台俯瞰,翠绿青山环抱一江碧水,在蓝天白云映衬之下美不胜收。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西陵峡,是长江三峡的最后一段,也是最长的一段。今天提起长江三峡,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宜昌的三峡大坝,但其实自然景观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横跨了重庆和湖北两地。
滚滚长江,从上游崇山峻岭俯冲而下,到重庆后,穿瞿塘峡,经巫峡,到恩施州巴东县就是湖北地界了。在巴东的巫峡口,一路奔腾的长江突然“急刹车”,来了一个近乎 90度的惊天转折,成就了荆楚大地上最为壮阔的江峡奇观。
江流出巫峡不久,便进入西陵峡。与俊秀的巫峡相比,西陵峡最初以“险奇”闻名。而今,随着下游葛洲坝和上游三峡大坝的建成蓄水,西陵峡在壮美之中又增添了几分清秀。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苏轼的这首词,描述的正是长江流出西陵峡进入平原地区后,从上游过渡到中游的壮观景象。出西陵峡后,长江河道突然转向开阔江段,地势也由陡峭转为平缓,为江水提供了方便弯曲的条件。
从宜昌的枝江至湖南城陵矶一段的长江,古称荆江(得名于其所在的古代荆州),因曲折蜿蜒而有“九曲回肠”之称,自古也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后,大大降低了荆江险段的防洪压力。
虽然水势减缓,但这一段“九曲回肠”仍具有极大的冲刷力。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长江的泥沙不断在此沉积,积淀出肥沃的土地和丰饶的物产。特别是荆江以北三角洲地带,先秦时曾是楚国的核心地带,后因地质变化及流水冲刷,逐渐演变为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因长江、汉江交汇冲击而成。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境内,自十堰市郧西县进入湖北,从武汉市龙王庙汇入长江干流。长江、汉江两大江河交汇冲积,最终孕育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江汉平原。
而处在两江交汇之地的武汉,天然地成为了长江中游的交通中心。清代,武汉已有“九省通衢”之名。1861年,汉口开埠后,依托两江的水运优势,商贸更加繁盛。1862年,清政府设立江汉关,以加强对汉口港口的税收管理。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武汉建起长江上第一座大桥。
实际上,除汉江外,长江在湖北境内还有多条支流。这些支流在荆楚大地汇聚,串联起其他的江河湖泊,也使湖北成为了“千湖之省”。
关枢之地:
一江水激荡出的荆楚文化
千百年来,浪漫奔放、兼收并蓄的荆楚文化影响深远,成为长江文化7个亚文化区中的代表。
作为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 湖北也被学界称为“承载长江文化的关枢之地”。
所谓关枢,含枢纽、关键之意。这源于湖北段在长江重要的区位优势,也源于荆楚文化自身显著的亮点。
行走在人杰地灵的荆楚大地,很容易为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震撼。史前时期,湖北就是长江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先秦时期,以湖北为核心的楚文化一度引领长江文化的潮流。汉唐以迄明清,荆楚文化与长江其他地域文化共同缔造着长江文化的持续辉煌。近代以降,荆楚文化则在嬗变中实现了跃升。
这片土地上有许多个“之最”:约存在于200万年前的建始人,是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5000年左右的屈家岭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是长江中游地区第一次明确发现史前稻作遗存;距今约4200年的石家河文化,则代表着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目前,长江中游已发现和确认的史前城址达20余座,分布在湖北的就有17处。同时,湖北还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周初年楚国建立后,楚文化更是成为长江文明的重要代表。当时,春秋战国时代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源于楚国;楚国的音乐美术闻名于世,屈骚文学更是独树一帜。
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南,有一片约16平方公里的遗址,是曾经楚国的都城郢都所在地。许多人都知道“刘备借荆州”的三国故事,但实际上,这座城市的历史更加悠久。今天,郢都遗址上虽然只能看到夯土的城垣遗迹,但地下还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遗存。被列为“国宝级”文物的龙凤虎纹绣,与秦始皇兵马俑齐名的熊家冢车马阵,以及堪称楚式漆器代表作的虎座鸟架鼓等,均出自荆州楚墓。
从荆州沿长江向上游走,在西陵峡两岸,就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秭归县。正值暑期,位于凤凰山上的屈原祠里,游客众多。在屈原青铜像前,一群孩童整齐站定,肃穆地行拜师礼。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是荆楚文化的“天际线”,也是秭归人民的骄傲。
滚滚长江,不仅在湖北段滋养着世世代代的荆楚儿女,也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到此共绘“诗意长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这句千古绝唱,歌咏的正是长江之畔的“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作为武汉市一座璀璨的长江文化地标,千百年来,黄鹤楼为文人墨客们所争相歌咏。在湖北安陆“酒隐”10年的李白,曾遍访荆楚之地,浮游大江上下。在黄鹤楼,他也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江城五月落梅花”等传世之作。
所以有人说,荆楚文化在玉器、漆器等物质层面突显了长江文化的美度,在冶炼、印刷、医药等技术层面体现了长江文化的高度,在楚辞、玉凤等文艺层面展现了长江文化的温度,在人群流动、岁时节令等生活层面则见证了长江文化的广度。
税护长江:
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
近年来,湖北长江段的生态越来越好。这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全方位治理,也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有力支撑。
每天下班路上,宜昌市民陈晓刚都会沿着滨江公园慢跑。近景是碧绿如画的长江,远景是绵延起伏的黛山,让人心旷神怡。
傍晚时分,滨江公园里的江豚广场热闹非凡。“这几年,长江的江豚明显变多啦!”陈晓刚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在他的印象中,几年前滨江公园的柏临河至猇亭古战场段,还是码头工厂林立,而今取而代之的是岸绿水清,鱼类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一同丰富的还有市民的文化生活,晚上到滨江公园,还能听音乐、看电影。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期间,在位于长江岸边的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立下规矩: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此后,作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立规之地”,湖北坚决扛起生态大省的政治责任。在沿江省市中,湖北率先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从源头上立起生态优先的规矩;2023年初,湖北省出台《湖北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全管控的负面清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清单,严控到每一条河流。通过“关改搬转”,荆楚大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
在“长江守卫战”中,湖北税务部门也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他们积极落实支持绿色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强化环保税征管,引导企业绿色转型,蹚出了一条“税护长江”的新路。
这是一次“从1到17”的探索之举。
2019年1月,宜昌枝江税务首次推出“党员对标 税护长江”党建品牌。此后,从枝江税务的探索到宜昌沿江五县局的试点,从长江沿线八地税务局一体发力到17个市州税务局成立“税护长江绿色发展税收联盟”,湖北省税务系统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整体推进的“税护长江”大格局。他们还在全国首创“长江大保护绿色发展税费指数”,设置15项一级指标和32项二级指标,开展绿色发展税收分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2024年初,“税护长江”工作经验被湖北省政府向全省推广。
数据显示,环保税征收7年多来,湖北省累计减免税11.99亿元,鼓励污水及垃圾处理场所达标免税8.24亿元。随着绿色税制的实施,越来越多企业主动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一家沿江大型制造企业,近几年来,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在税务部门支持下,累计投入130多亿元实施超低排放环保项目改造109项。公司财务负责人吴延峰说,得益于税务部门的精准辅导,企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024年,长江干流湖北段已连续6年水质保持Ⅱ类;今年前6个月,湖北长江、汉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千万年来,长江赠予这片土地丰饶的物产、便利的交通和深厚的文化;而今,荆楚儿女也在用创新实践和时代担当回馈这份赠予,守护着一江碧水继续向东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