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
  • 微博
  • 微信

税惠助力“陶艺小镇”焕新生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5日 来源:湖北日报APP 字号:[ ] [ ] [ ] 打印本页
分享到:

“火燃尽,灰落定,釉色染”。管窑陶艺兴于宋,盛于明,曾位列“三大楚陶”之首,距今有千年历史。近年来,蕲春县管窑镇以打造“陶艺小镇”、复兴楚陶产业为蓝图,先后荣获“湖北省陶器之乡”“湖北省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湖北楚陶文化产业基地”等称号,管窑陶艺已成为“楚陶”最具代表性的名片。

一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蕲春县税务局立足制陶行业发展实际,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紧盯企业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将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直达快享,为企业纾困解难,助蕲春管窑燃旺一灶窑火。

税企携手 陶艺发展薪火相传

一捧黄土蕴含一段历史,一方龙窑承载一段记忆。管窑陶器的制作工艺,充分体现了匠人手中的温度和心血。然而,随着90年代塑料、玻璃制品的盛行,产品逐渐被替代而失去市场。同时,粗陶烧造工序复杂,技术要求较高,传统的制陶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粗陶烧造技艺也面临着断层的风险。

眼看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产业慢慢衰落,湖北明窑陶艺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建平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让何建平感到高兴的是蕲春县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原来,自湖北明窑陶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蕲春县税务局就安排分局人员为其提供了“套餐式”服务,手把手为财务人员辅导了电子税务局申报流程,针对性的讲解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与此同时,蕲春县税务局还推出了“发票邮寄”“楚税通”“码上办”等多元化便捷办税服务举措,让企业办税无忧。“手艺人势单力薄,有国家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才坚定了带领乡亲们弘扬技艺的决心。”

何建平在传承龙窑古风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文创+非遗”相结合的发展路线,建立了大师创作室,创建了研发、生产、展厅、文旅、接待、培训等六大中心,集陶艺展示、工艺表演、高校实训、研学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公司先后荣获“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训示范基地”等称号。2023年1月,何建平当选为蕲春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如今公司的项目“柿外陶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每年吸引10万人次前来观光,每年吸纳实习实训大学生2万人次,年均新增产值2000万元。

税惠扶持 产业复兴添柴增薪

筛选、和泥、拉坯、晾干……经过一道道工序而制成的土陶工艺品,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在蕲春县各部门的协助下,烧陶手艺人成功将李家窑古龙窑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同时,引无数人慕名而来,远在北京的艺术大师高全军主动回乡创业,依托李家窑古龙窑非遗,成立了湖北乐之陶陶艺有限公司。今年,公司开通了“杨朱说陶”直播,将出自几位非遗传承大师的精美作品送往全国各地。

“企业能够带领乡亲们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税收的一路相伴。”湖北乐之陶陶艺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全军说,“国家对小规模纳税人收入500万以下免收增值税,这是给咱们小微企业妥妥的实惠,税收优惠的扶持让企业发展充满了动力。”

2022年,蕲春县税务局严格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以实际行动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发放“减税降费明白卡”和精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让企业的负责人对各项税收优惠应知尽知,税收红利应享受尽享。高全军感叹道:“2022年公司仅增值税的减免收入就达到了320万元,各项减免税款超过10万多元,我们用节省下来的税款建立了更多的陶艺生产车间,让乡亲们能够更加专心的做陶艺。”

产研协同 制陶企业向阳而生

湖北明窑陶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一直沿用过去老式柴烧窑生产陶器制品,不仅生产周期长、成品率低,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为解决这个难题,蕲春县税务局联合管窑镇政府集体商议对策,提出生产线改造计划,在增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上做文章。“税务人员为我们讲解了购置500万以下机器设备一次性扣除、环保税减免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上公司即将批复的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节约资金200余万元。为此,企业购置了一批电窑设备替代老式柴烧窑,全力打造绿色、节能、高效的制陶生产线。”公司负责人何建平介绍。

“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我们从古法工艺中挖掘精华,在传统技艺中寻找灵感。企业开始探索在釉色配比调制、电窑温控改良、制陶模具开发、数控雕刻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增加产品成品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何建平介绍。税收优惠就如同无色的催化剂一般让“陶艺小镇”里的4家陶器厂、3家制陶公司、12家大师工作室多姿多彩、向阳而生。

陶艺小镇,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蕲春县税务局将立足税收职能作用,创优服务,落细举措,为管窑陶艺千年传承的复兴注入不竭的‘税力量’。”蕲春县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力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