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行动④】应城税务“刚柔并济”清欠产生两重效应
欠税是日常税收征管中发生的普遍现象,也是基层税务机关面临的清欠难题。国家税务总局应城市税务局分因分策、分类分级,从管欠、清欠、追欠三个维度治理欠税,既维护了税收公平与国家税收利益,又促进了纳税人健康发展。2025年上半年,应城市税务局清缴欠税2.02亿元,。
欠税新增率同比下降20%靶向管欠
“只有找准了原因,欠税管理才能对症施策。”应城市税务局从欠税规模大小、欠税原因(经营困难、政策误解、恶意拖欠等)、生产经营情况、清偿欠税能力多维度,对全市欠税企业进行精准画像,一户一台账,靶向管理。
“总体讲,我们是分门别类,分因施策、分类施策。”应城市税务局征管股负责人朱思忠介绍,对欠税5万元以下的,采取风险预警、短信催缴、动态清零。对欠税200万以上的,采取清偿欠税能力评估和配套征管措施,进行重点管理。对经营正常、现金流正常的欠税纳税人,采取降低赋额、增加负面清单限制开票等措施,督促缴纳。
今年6月,应城市税务局在查询企业清欠工作进展时发现,某企业欠税累计达80万元,企业负责人对税务机关发送的欠税提醒和约谈,采取拒接电话、拒不见面、拒不配合态度,而企业经营正常,现金流正常。对此,税务部门果断采取冻结银行账户举措,该公司企业负责人不到一周便主动现身,找到税务机关缴清了欠税。今年上半年,类似5户欠税“失联户”,清缴税款及滞纳金320余万元。
此外,应城市税务局按照正常生产经营户、停产停业户、非正常户、破产重整户、法院执行户等标签,分门别类制定风险预警、短信催缴、约谈辅导、停用发票、冻结存款账户、责成纳税担保、司法强制等清欠措施指引,税源管理部门“对号入座”,最大限度减少欠税。
柔性清欠
“欠税成因复杂,清欠不是一刀切,既要维护税收公平,又要为企业纾困解难。”应城市税务局副局长袁红安表示,该局分析欠税成因,大多数企业欠税并不是“主观恶意”,多为原材料涨价、订单减少、产业链上下游影响等原因造成的存货积压、资金回笼受阻等,在资金不足情形下优先保障生产经营而欠税。
为解决欠税给企业带来的发展影响,应城市税务部门辅导企业办理延期缴纳或分期缴纳申请,为企业恢复元气赢得宝贵时间;同时,创新应用“政策工具箱”,匹配企业适用的政策红利,辅导企业进行增值税留抵税额抵减欠税、各类退税抵减欠税;对欠税欠缴不足部分,指导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经营情况的清欠规划,签订分期清欠协议,减经企业欠税压力,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前不久,某企业因被客户临时取消订单,造成原材料和产品积压,导致流动资金不足而欠税。应城市税务部门一方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增值税留抵税额抵欠;一方面利用税收大数据,通过“全国纳税人供应链查询”平台,帮企业寻找潜在客户,达成购销合同151万元。企业负责人感激表示,“不仅帮忙结清了欠税,还为我们盘活了后续发展资金,真是帮了企业大忙!”
今年前7个月,应城市税务局通过出口退税、增值税留抵税额、汇算清缴退税、入库减免退抵税政策,为14户欠税企业抵减欠税320.05万元;通过服务企业盘活资产、回笼货款化解欠税480余万元。
刚性追欠
欠税不乏恶意欠税,个别欠税纳税人具备纳税能力,为逃避税收获取不当利益,或抱侥幸心理钻征管漏洞,采取转移或隐匿财产等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税。对此,应城市税务局表示,“必须予以严厉制裁,否则有失税收公平,有损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为严厉打击恶意欠税行为,应城市税务局充分运用《税收征管法》赋予的权力,综合采取联合担保、强制扣款、阻止出境等强制措施。同时,以逃避追缴欠税的税收违法行为提请公安局立案侦查,形成强大的法律震慑。今年1-7月,应城市税务局累计采取强制措施7户次,对3户企业追征税款200余万元,1户企业在强制措施实施前,主动缴纳欠税70万元。
此外,应城市税务局整合多方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征求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环保局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联合10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部门精诚共治 强化税费征管工作的意见》,形成涉税信息“一体整合”、欠税治理措施“一链贯通”。
为着力解决破产企业涉税问题,应城市税务局与法院建立破产告知、破产债权申报、破产清算期间有关税种的处理、破产债权管理、税收债权异议、欠税(费)清偿等企业破产涉税事项协作机制,代位行使税收债权,避免国家税收流失。
今年7月,某公司被法院裁定受理破产重整。应城市税务部门运用与法院的协同机制,对接破产管理人,全面梳理破产企业涉税事项办理等政策,对破产管理人提供全程税费指导,在保护破产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充分行使税收债权,追缴欠税2592.24万元。
应城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大华表示,将结合实施数字化转型条件下的税费征管“强基工程”,不断优化执法方式,引导企业合规经营,消除欠税风险隐患的同时,依法严肃查处逃避缴纳欠税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税收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