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区税务局:税务赋能高端制造业“点石成金”
西塞山区有襟江、怀湖、依山、临港的区位优势,涉及湖北省级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共有6条,在链重点企业共计14家,目前已经形成特钢及延伸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建材四大制造业产业集群。
今年以来,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高端集群,推进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决策部署,国家税务总局黄石市西塞山区税务局以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契机,组建“智囊团”,为辖区内各大制造业企业“上门问诊 对症开方”。
传统特钢行业焕新赋能
黄石,是全国第二大特钢产业集聚区,也是全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特钢产业基地。位于西塞的特钢产业园区聚集了百余家特钢企业,更是承载了黄石大半的特钢产能,大冶特钢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曾为国产C919客机、港珠澳大桥等大国重器提供特种钢材的大冶特钢,脱胎于清末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特殊钢厂。如今,站在大冶特钢汉冶萍广场上,历史与现实相互照应:一边是饱经沧桑的汉冶萍高炉遗址;一边是紧张忙碌的现代化生产车间。
在大冶特钢产业链转型升级阶段,西塞山区税务局主动上前,依托“郑税官工作室”,集中区局税政、税源、风险和纳服等业务部门骨干力量,构建特钢产业链税费支持团队,实行特钢产业链税费政策团队化服务。为企业讲政策、送政策,以贴心服务,让生产线安心落地,做到以税助产。
“公司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以服务国家专项为重点,致力于攻坚‘卡脖子’特钢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近年来投资数十亿元于特冶锻造板块,打造高精尖特产品,助推中国制造和‘大国重器’。特冶锻造项目投资大,税费优惠资金弥补了企业项目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大冶特钢的财务部长张剑锋说道。
产业升级催化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黄石致力打造“华中铜谷”,即发展铜杆、电线、铜箔等下游产业,将高纯度的阴极铜就地消化,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便是这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一吨铜杆,拉出5万米的铜线;一炉铜渣,能提炼出30多种稀贵金属;一台冰箱,能再造一座“城市铜山”。在经历中央生态环保督查后,大冶有色整改转型,聚焦主业,构建全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浴火重生的新质发展之路。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主阵地。西塞山区税务局主动上门,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遗余力推动有色公司产业升级。
图为大冶有色工作人员为税务干部介绍智慧监测中心运行情况
作为有着71年历史的铜冶炼“共和国长子”,大冶有色不断提升核心价值,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产品要转型,生产线首先要升级,那么资金又成了一个新问题”,大冶有色的财务负责人马骁说,“得亏了这些年的税费政策,仅今年我们就享受了一千多万元的税费减免,极大的提振了我们的信心。”
小众赛道跑出“隐形冠军”
振华化学是全球最具规模的铬盐企业,也是我国先进石化化工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多年来专注于绿色铬基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新材料在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振华化学作为辖区内的重点企业,西塞山区税务局一直对该企业发展十分关注,不仅时常组织“智税团队”为企业问需解难,还定期通过征纳互动平台向企业推送量身定制的“税费大礼包”,近期更是在绿色税收方面带去正向激励。如今,在历经多次技术更新升级、行业整合壮大后,振华化学已然从一家籍籍小厂一跃成为全球行业龙头,在工业化强国的使命感召下,成为了行业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
“得益于税务部门的宣讲,这些年来我们更加注重绿色转型。公司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致力于清洁生产,降低了排放,也实实在在得到了‘真金白银’的政策优惠和扶持。”振华化学的董事长蔡再华介绍说。